持续推动课程及配套教具的迭代,猿编程保障课程和产品持续应用
在"提质增效"的背景下,各地中小学在校园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投入很多,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,但也遇到了一些难点。日前,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接受了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》杂志专访时表示,猿编程的目标是帮助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的普惠教育,让全国各地的孩子都能拥抱未来时代的机遇。
人工智能教育尚存难点,猿编程助力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普惠教育
猿编程的调研显示:从全国范围来看,校园的人工智能教育相对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整体普及程度仍不高;尤其是在四五线城市、乡镇农村小学的普及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。这些学校或没有开展,或只是进行了部分尝试,并未系统性地实施,学生也无法真正训练到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。
此外,一些学校缺乏稳定、体系化的课程和硬件设施,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衔接,难以系统性地接受人工智能教育;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的课程,并具备相关硬件,但是没有持续,其主要原因包括:配套师资缺乏;具体实施难度高、压力大,教师和学生有一定负担;软硬件后续服务支持匮乏,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。
最后,缺乏成果输出环节,学校、教师和学生缺乏动力和方向。人工智能教育属于信息科技范畴,归属于非学科类,相比语数外等学科,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较弱,更加需要包括测评等丰富形式的成果出口,来检验和把握阶段性学习成果,强化学习目标和动力。
在猿编程看来,课程是人工智能学习的核心,因此结合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目标,设计了"启蒙—探究—实践—创造"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。针对校园中人工智能教育的难点,李翊认为,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,顶层是应用,背后要经历从启蒙认知、思维训练、动手实践到融合创新的递进过程,这也是猿编程课程体系的搭建逻辑。
注重思维和素养的培育,猿编程贴合不同年龄段特点构建课程
在课程设计之初,猿编程团队就意识到,对于中小学生而言,传授技能是短期的,长期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思维和素养方面。思维和素养的培育,要放在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情境下,而这个情境必须是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的,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和思考方式。因此,在进行课程设计时,猿编程基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脑科学理论,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和生活实际,构建了课程的一个个学习"主题"。
课程内容和主题的设置,一方面注意贴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,另一方面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,"贴合"但不"迎合",一切都基于校园教育的价值观要求去开展。例如,"智能生活"主题,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;"绿色家园"主题,让学生了解环保科技,养成环保意识;"国防教育"主题,让学生了解国防知识,激发民族自信和自豪感。
只有课程体系还不够,信息科技方面的师资一直是非常紧缺的。考虑到一线教师的真正需求,猿编程给教师提供双师动画课程,配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一体化云平台"猿课堂"使用,这大大降低了备课和实施的难度。为了提升师资水平,猿编程还围绕成长导师、优质资源、陪伴式教研、个性定制这四个关键点,建构了体系化、常态化、实效化的教师支持和培养机制,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讲座、提供丰富教研资源和工具、专业团队跟踪教师发展、实时在线答疑解惑等方式,助力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,真正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。
保证课程和产品持续应用,教学质量持续提升
据李翊介绍,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,学校在购买后都需要一系列的服务支持,如软件需要升级更新、硬件需要售后维修、教师需要持续的学习培训、学生需要测评成果出口等。与学校的合作是一个持续赋能的过程,简单的"一次性"解决方案,很难取得真正的效果。
作为学校教育的长期补充和支持,猿编程倾向于将服务做"重":这套"重服务"体系,由本地化的服务团队承接,囊括了教师培养、测评支持、课题研究支持、活动组织支持以及技术支持等,是长期系统的服务体系。 当学校遇到问题、需要服务时,可以第一时间触达服务团队。同时在成果出口方面,建构了"国家级—市区级—校际"的分级活动体系,为师生们参与不同级别的赛事、科创活动、展览展示等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支持。
“猿编程会持续推动课程及配套教具的迭代。” 李翊表示,“校园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特别需要沉下心来,不急不躁,眼光长远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保持与广大学校的密切配合,用技术与课程,一步一个脚印地助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发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