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上,最忌讳做听证会上的「孙杨」
前段时间孙杨的禁赛新闻传得沸沸扬扬。
判罚结果让人非常意外,我也特意围观了部分听证会的内容。
看到尾声阶段,发现了孙杨要求换翻译的做法,让我很意外。
在我看来,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成熟的。
听过一个老段子,不识字的老太太请人帮忙写封信给家人,最后要求人加一句「字写得不好,见谅」。
真没想到,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了这种事情……
我理解年轻人有个性,但个性与尊重他人不应相矛盾。希望小伙伴们也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。
事情的大概经历是这样的:
为了这次听证会,孙杨团队请来了专业的翻译公司。
但不料请来的翻译团队能力不足,不得不临时请听证会对手WADA的工作人员Ying Cui女士请来救场,帮忙翻译。
经过10多个小时的听审会,在最后总结陈词的时候,在Ying Cui女士还在翻译的同时,孙杨突然做出要换翻译的举动。
现场一片混乱,听众在哄笑,晃过神来的听证会主席质问这位新来的翻译是否有提前报备,并拒绝了孙杨换翻译的动作。
这段换翻译的行为,让人看得尴尬癌都要犯了。
孙杨看起来想把最后的总结陈词树立成对WADA的一篇战斗檄文。我能理解。
但是,因为前期的工作没有做好,自己找的翻译不靠谱。而Ying Cui女士并非WADA的专职翻译,而是WADA的Manager,在孙杨的翻译不堪用的背景下,临时救场。
你很难指望一个临时来接锅的非专职翻译,把你充满情绪的讨伐文章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更何况对方本身就是WADA员工,要人当庭转换身份讨伐自己的雇主,也是有些勉为其难了。
想换翻译的心情我理解,但是依然要按照规矩来。毕竟你自己团队请来的翻译不够好,Ying Cui女士是临时来顶班的。
对于孙杨团队临时换翻译的做法,我觉得有三个地方值得注意,也值得我们职场人引以为戒。
缺乏对翻译(合作同仁)的尊重;
缺乏对规则的尊重;
缺乏足够充分的准备。
01
尊重同事
无论我们个人多么出色,在职场上,我们都需要和同事合作。
每个人背上的KPI不同,立场不同,因此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想要与其他同事愉快的合作,我们需要做到一个最最基础的职场原则:
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。
别光说心里尊重,尊重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表现出来:
「在需要别人帮忙时请求对方同意,在别人帮忙后及时感谢对方,在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时候主动提问,等别人说完话再发表意见。」
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园里学过的基本知识。
我不知道孙杨有没有感谢过这位临时过来无偿翻译的Ying Cui女士,但是从现场来说,他的部分做法并不合适。
看得出,无论是孙杨本人,还是孙杨团队对于翻译的工作并没有那么了解。
我刚刚毕业的时候,就是给外国人做翻译。
分享几个关于翻译的事实:
1.英文流利≠翻译高手
别以为平时和外国人说话时挺6的,就可以做专职翻译。
专职翻译都是通过海量练习苦练出来的。
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,当别人说话的时候,晚10秒钟,开始重复ta的话,一模一样一字不差,同一种语言,看看能坚持多久。
这一练习叫「shadow speaking」,也是同传需要具备的基本功。
作为一个做过多年交传的我,大概坚持不了1分钟。
这要求你一边听,记录讲者的话,另一边嘴里说的却是ta10秒钟前说的话,即使是同一种语言,也是巨大消耗。
专职翻译需要练就的另一个本事是符号,你去看翻译做的记录,大概率是看不懂的,讲者的话听都听不过来,更别谈记下来了。所以翻译官有大量自创的符号,代表不同的含义。
这位Ying Cui女士,本身就不是专职翻译。
遇到这种情况,孙杨就应该格外考虑翻译的难度,更多用简单的句子,更多停顿,方便Ying Cui女士翻译。
而孙杨讲起话来容易滔滔不绝,这怕是只有同传才跟得上,但同传也只能跟上20分钟。
不仅如此,翻译的核心工作是传递信息。
如果孙杨要传递的是一种情绪,那建议找个演员,比如《闻香识女人》里的阿尔帕奇诺。
2.缺乏事前沟通,就不可能做好翻译
厉害的翻译,绝不可能是现场张口就来的那种。
但凡重要场合的翻译,无论翻译多么牛,都会提前已经和主讲人把内容都核对过了,尽量做到「你讲啥我都知道,而且你的讲稿我可能已经提前翻译好了」。
一句话从讲者嘴里出来,别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,就算正确理解讲者的意思,都是需要时间的。
一个断句位置的不同,一个重音位置的不同,都有可能带来歧义。
孙杨团队的事前工作可以说,很不负责的。
请来的翻译团队,是不是掌握了卷宗的主要信息?是不是把关键问题上的翻译都和孙杨对过了?
但凡事先对过,现场不至于孙杨的律师都看不下去了。
3.翻译是一个脑力+体力活
当年20多岁的我,翻译极限是4-5个小时,超过这个时间,我大脑就不工作了。当时的感觉就是「你说的每一词我都懂,但是组成句子我就翻译不出来了」。
对于要求最高的同传翻译来说,他们正常的工作时间是20分钟。超过这个时间,效率就会雪崩。
换翻译已经是尾声陈词阶段,Ying Cui女士是下午场开始换上去的,起码是5个小时以上的翻译时间,这对专业翻译都是严重的消耗,更别提普通人了。
对于我们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,也是如此。
同事的能力能为我做到什么?同事实际付出做了些什么?都是我们需要理解和感谢的。
如果抱着你为我做啥都应该,那么下一次,别人可能就不愿意帮助我们了。
Ying Cui女士作为对家的员工,临时接锅,很认真拿上纸张,一边记录一边给孙杨做免费翻译。
我不知道孙杨有没有感谢过她,但最起码,可以做到的是尽量讲慢一点,尽量用短句,给Ying Cui翻译的时间。
临场来一出「叫服务员式」式的换翻译行为,对仍在坚持翻译的Ying Cui女士就扔了一句:「我换个翻译。」
上来的小伙子,第一句就是砸场子「孙杨团队感觉现在的翻译不能表达他的意思。」
挺过分的。
这是在最终陈词结案的时候,如果孙杨真的是没法忍,你早点申请1分钟休息,把人给换了。
等到最后结案,别人还在翻译过程中换人,挺伤人的。
02
尊重规则
在这次曝光出了药检争议时,孙杨团队的核心论点就是:检查方没有遵守程序规则,所以不让对方拿走血样。
WADA认为主检官有证件就行,但孙杨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有证件。
谁对谁错,我们外行人不做判断。
但既然你的团队的核心论点是程序正义,那么你在法庭上,起码也要尊重程序正义吧。
在孙杨的换人行为发生后,有旁人嘟囔了一句「totally inappropriate」。
这句翻译过来,软一点叫做「很不恰当的行为」,翻译得狠一点「乱来」。
听证会主席的灵魂发问并没有毛病:
你是谁?你来干嘛?谁让你上来的?
经过漫长听证会的主席显然是处于懵逼状态的,但是缓过神来的他追问了两句:提前申请过吗?和谁商量了?
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:
你带着一个陌生人进了公司,让原来做义工的前台妹子打包走人,让出自己的位置。
然后HR来问:这是谁啊?入职流程走了吗?
你说:我感觉现在前台能力不行,所以找来一个独立前台师。他很专业的。
HR问你老板,这事情是谁指使的?
你老板一脸懵逼:我不知道,求给我点时间处理一下(炒你鱿鱼)。
事实上,孙杨的律师也很生气。他立即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,申请了1分钟休息。然后阻止了换翻译的行为。
在一段视频中,我们听到了他对孙杨和新翻译的话,都是祈使句,可以说是非常强硬(生气)。
(对翻译)
You go back where you were. And you stay quiet.
软版翻译:回到你原来的位置,别出声。
硬版翻译:滚回去做好,闭嘴!
(对孙杨)
Never do that again. You have two minutes. Finish, and it's over.
软版:别这么做了,你有2分钟,搞定(总结陈词),然后收工。
硬版:别搞花样了,2分钟时间讲完走人。
我其实可以理解律师的愤怒。
整个听证会期间强调程序正义的孙杨,在结案之前狠狠打脸,通过一件小事,把能违反的规则都违反了一遍。
你不能申请一分钟休息,先和律师商量一下吗?
03
失败的团队
孙杨是一个游泳很棒的运动员,但是真正在听证会上,他的表现很稚嫩。
这可以理解。但是孙杨的团队呢?
孙杨在判决出来后表示「震惊愤怒,不能理解」。
而我的第一反应是:如果孙杨真的震惊不解,那么他的团队是有巨大责任的。我们远隔千里之外的人,缺乏信息,被片面信息蒙蔽,很正常。
但是你和你的团队可是全程参与的,要么是团队无能,要么是团队欺骗了孙杨。
从事实上看,孙杨的团队的确缺乏项目管理的能力,连起码的内部透明都无法保证。
律师不知道孙杨要换翻译;
孙杨不知道自己请来的翻译完全干不了活;
临时换人,不知道任何申请流程……
各位上班族在公司里上一个新项目,起码也要报备相关团队吧;招个新人,也要知会团队同事吧。
从律师愤怒的表情来看,似乎这种「意外」,大概不是第一次了。
不会挑翻译公司;
和律师不沟通;
不尊重,也不试图了解规则。
看完视频,你会发现这个主席并不是那种内心阴暗,处处要找中国人麻烦的白人,而是一个尽量试图让听证会顺利进行下去的老人。
但在这个换翻译的细节上,可以看看主审那一脸「活久见」的表情。
他试图去推动尽快结束,但架不住孙杨团队一点规矩都不守啊。
我很想给孙杨辩护一句,他可能不是肆意妄为。他可能真的是并不知道有规矩。
作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,他身边不乏站出来保护他,为他提供方便的团队,容忍他部分不受规矩的行为。
孙杨很有个性,我很喜欢。
但这种个性可能不能帮助我们普通人在职场上走得更顺利,毕竟和泳坛世界前列的孙杨不同,我们并不是全国PPT做得最好的,数据分析做得最准的,产品设计得最人性化的。
我们普通人是需要和他人合作取得成功。
提前了解规则,遵守规则,尊重身边的同仁,为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,才是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。
作者简介
Sean拥有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,先后供职于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和咨询公司Mercer。工作之余,Sean的身份还包括第一财经/南都周刊/领英专栏作家,知乎人力资源优秀回答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