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雕大师向家华教授-书画不求实用但为其美
在西方“骆驼穿过针眼”是西方一句流行甚广的成语,指那些完全做不到的事。但在微型雕刻家手中,一头单峰骆驼不但可以悠然徜徉于针眼之中,陪同它的还有大象、骏马、狮子等庞然大物。
微雕艺术“艺在微”,愈是细微,功夫愈精,价值也愈高。塔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、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,其作品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 看到镂刻的内容,故被历代称之为“绝技”。
近日,记者在北窖见到一批象牙微雕作品,姑且不论《群仙图》上的人物个个生动传神、雕 工细腻;“将军罐”上的山水画笔法凝练、 意境高远;观音像上的线条流畅、肃穆庄严……单论那刻于象牙上细小如蚁的字迹,虽微缩于盈寸间,却可见铁划银钩的书法功底,令人拍 案叫绝。据悉,这些微雕作品均出自一人之手,他便是被誉为“旷世奇才”的微雕大师向家向家华教授。
去年年底,为期一周的向家华艺术展刚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馆落下帷幕,本次展览除了向教授的工笔画和写意画外,还展出了他的象牙微雕作品:《金刚经》、《四部精华》、《红楼群芳谱》等。北窖收藏协会的杨生因收藏向教授的作品而与其结下深厚情缘,他也应邀去北京观展,据其介绍,艺术展上最备受瞩目的还是向教授那些功法细微、艺术精湛的微雕作品。
执小若大,驰粤方寸间
向教授从小受父亲熏陶,酷爱书法、绘画和雕刻,曾师从关山月。他用远比绣花针还要精细的神奇雕刀,在象牙米粒上纵横驰 骋,施展他的艺术 天才。因其微雕具 有全面的艺术功 底,即书法绘画、临 摹创作,加上他亦 擅长英文和日文的 微雕技艺,一直被中国艺术界视为国 宝,也被誉为艺术 界的“旷世奇才”、 “神话般的艺术 家”,其微雕艺术被海外人士称为“中 国一绝”
使向教授一鸣惊人的作品,是他在1982年用了40昼夜在不足一寸长的象牙筷上,雕刻了 16000多字的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全文,这项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破,该件牙雕现收藏在中 国国家博物馆中。
他创作的“佛珠内雕”更是神奇,一粒樱桃般大小的佛珠,中央各有孔、向孔内贴目望去珠内竟出现茶杯大小的景观,分别为“松鹤延年”、“仙童献寿”、“桃园结 ”、“八仙过海”等山水人物、飞禽走兽,呼之欲出。他还在半张邮票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了《水浒》一百零八将的群像,亦曾当一把骨质羽扇的扇柄上刻了“红楼梦群芳谱”。透过高倍放大镜看去,各人物的神态、造型、衣饰无不跃然呈现,令人叫绝。
此外,他又推出“针眼微雕”,在普通的缝衣针针孔内安置芥籽般大小的象牙微粒,分别雕刻着一峰骆驼,两头大象、一匹骏马和一对雄狮。更令人称绝的是,他的小宫扇象牙米雕,一寸大的扇面上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侍女,她手中握着一把展区开的宫扇,其上有一位吹箫的侍女,使人难以置信的是那箫竟是一根头发所致,而萧管上还刻着“吹箫引玉”四个字。
意在刀先,运刀如运笔
向教授的书画、微雕作品,杨生一人就收藏了二十多件,其中微雕就有十多件,向教授也因此与北窖结缘,多次到访,北窖藏家手中,就藏有他五六十件微雕作品。杨生说,很多擅长书画的人不一定能掌握微雕技艺. 而有微雕技艺的人也并不一定具备深厚的书画功底, 像向教授这样集微雕、书法、绘画、篆刻一身的艺术家确实少见。
在微雕中常规艺术的基本功非常重要,否则作品在放大镜下便不堪玩赏。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,在放大镜下观察,波磔点划,不成样子,字型或呆板,或歪斜,或扭曲,实不足取。向教授的微雕书法则不然,那些微缩于方寸间的行草书,无论是《古文观止》、《洛神赋》、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·并序》,还是《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》在高倍放大镜下,但见铁划银钩、笔走龙蛇,在为其微雕技艺叫绝的同时,不禁又为其书法风姿喝彩。
在很多微雕作品后面,多有“辛卯年初春”、“辛卯年夏”或“辛卯八月向家华灯下挥汗”等字样.可知向教授从春到夏,经秋至冬,勤勉不辍。杨生说,向教授喜欢在夜静更深之时创作,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,人刀有力,意在刀先,轻重缓急,随心所欲,运刀如运笔,身心应手,字字意气连贯,流畅自然。
在微雕艺术的创作上,讲求专心合一,以感觉为主,据杨生介绍,有一回向教授来北窖,在与他们闲聊中,握一方寿山石于学心中,只见雕万摇动,齑粉飘落,顷刻间雕得一棵松、两只鹤,并“益寿延年”四个字,令人叹为观止,如今这方寿山石就摆在杨生的办公桌上。
50米绢画《百美图》
前一刻正为向家华教授的微雕技艺暗暗称绝,下一秒见到他的巨幅长卷《百美图》,亦令人惊叹不已。
此幅长卷长50米,宽1.38米,整幅画是画在绢上的,画中一百个古代仕女,慢慢摊开画卷,一幅仕女生活图景便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每个仕女的形态、着装、头饰各不相同,仕女们坐时端庄淑婉、立时低眉颔首,行时长裙曳地,或手执读书、或纤手抚琴、或举棋对弈……古典之美实难笔墨所能形容。
此外,在画中还可见飘出袅袅香烟的香炉、花团锦簇的屏风、摆放花瓶瓷器的几凳,此外还有随风摆动的杨柳、满塘盛开的荷花、娇艳欲滴的牡丹……整个画面彩艳丽,笔法精湛。
据杨生介绍,此幅长卷可谓是向教授一生的心血,前后历时十一载,成于其花甲之年,正如其在题记中所言“一个花甲一个心愿”。在画卷后记中,向教授写道: 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天经地义,无可厚非,普天下男女谁不爱美,吾在年幼求学时便喜好描美女,特别是中国
传统仕女……它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丝闪光或是留下不悦的阴影,那只能靠后人去评说了……”据杨生介绍,此长卷他从不肯轻易示人,因为打开一次便伤一次,纸本画的寿命是800年,而绢画只有500年,每次欣赏都只是展开一小部分,像这样全部展开来观赏是第二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