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资讯网 综合 母婴 正文

别样毕业季!央美毕业展云上开幕,听听创作者的心声

2020-05-28 16:09   来源: 互联网    阅读次数:4958

   

没有面对面的展览现场,没有庆祝毕业的鲜花和掌声,5月22日下午,“彼时·此时”2020中央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季启幕,一场虚拟空间里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云端悄然盛放。据中央美术学院提供的数据,截至5月26日下午,这场史无前例“永不下线”的毕业展已经迎来近300万次浏览,访问者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特殊的2020届毕业展,有遗憾也有快乐,一起来听听创作者的心声——

央美线上研究生毕业展

学生常睿:遗憾无法与观众面对面交流

“最初听说毕业展览确定要在线上举办,那时候我还挺绝望的,以为会是微信公众号图文那样的展示形式。”版画系研究生常睿说道,最终虚拟美术馆高度还原了美术馆线下展示效果,跟他之前的想象差别很大。

常睿作品《共生的循环》

各院系学生作品艺术形式各不相同,如何在线上还原其作品魅力,这是许多学生一开始就十分关切的事情。常睿的作品《共生的循环》,是一个通过磁悬浮装置悬浮的直径40厘米的球体。这件作品是他受疫情的启发而创作,他希望通过画面的内容和星球的旋转,来表达生命的循环生灭和存续希望。

“本来作品现场展览的形式是磁悬浮装置,但现在没有线下展览,我只能用其它方式来展示作品。”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观看作品,在个人展示页面中,常睿用一段视频展示了徐徐旋转的球体,并用大量图文详细阐释了作品理念和制作过程。在虚拟美术馆里,展出的除了学生毕业创作及学术论文,还有同学们梳理的近百万字的创作体会。与实体美术馆相比,虚拟美术馆不再囿于空间的局限,更全面地呈现毕业生的学习成长过程。常睿说,线上展览的遗憾在于没有和观众随时交流的状态,为此他还在作品最后留下了自己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账号,与观众更好地交流。

学生林子豪:在不确定性中尽最大努力

雕塑系研究生林子豪,今年大年初六就从浙江的家返回位于燕郊的租房,在那里进行毕业创作、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。结果学校很快通知大家暂不能返校,林子豪在小小的租房里一呆就是几个月。

林子豪毕业创作《谁曾来过》系列雕塑

林子豪的毕业创作是《谁曾来过》系列雕塑,他用木、泥、麻等材料塑造了《殇》《忆》《思》《无畏》《与愿》几件作品,“这几件作品构成一个时间轴,其中有我对往日的思索和追忆,对当下的认识,还有对自己未来的期待。”

林子豪说,一开始得知作品在线上展览时有些慌乱,因为雕塑是三维的,在屏幕上展示难免有一些内容会丢失。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,“在美术馆展出,展厅灯光等外在的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;但如果线上展示,自己可以对呈现效果有更多掌控。”

为了让雕塑作品在线上展示的照片效果更好,林子豪找到一家婚纱摄影店拍摄作品照片。“我对最终展示效果还是满意的,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。虽然线上展览注定有遗憾,但是虚拟美术馆从无到有搭建出来后,大家觉得很新奇,也很有成就感。”

学生杨永嘉:让作品在生活的剧场中“展览”

“往年毕业作品展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件,人头攒动的美术馆空间内,艺术作品被激发其意义和活力,驻足观瞻才更能让这场毕业大剧充满那独一份的仪式感。”在线下毕业展取消后,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杨永嘉另辟蹊径,决定当一次策展人,让毕业作品在生活的不同场景中“展览”,以此寻找这份仪式感。

杨永嘉作品《边界跨越——毕业剧场》系列

杨永嘉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《边界跨越——毕业剧场》系列,他把自己用木质框架、宣纸等材料创作的作品带到田野里、地铁站前、学校门外等地,并用镜头记录下每一次“展览”的过程。“有的行人经过时很好奇,会故意来来回回经过打量。空间的变化改变了观众的观看模式,因为作品不是出现在美术馆里,人们不好意思驻足观看。”

在此过程中,杨永嘉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反思。“艺术作品只能挂在美术馆吗,它的生命力何在?当它处于我们身边的环境里,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,也许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。”杨永嘉还访谈了几位看完自己作品的观众,并将他们的评价整理记录下来,作为作品线上展出的一部分。

“疫情期间,被动的线上展览催生了更加主动多变的艺术创作方式,被病毒隔绝在家的心也找到了在室外空间环境里放飞自我的契机。”杨永嘉说,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对美术馆的“越狱”,也是对自己专业的“边界跨越”。与其让作品在虚拟的网络等待着观众,不如发挥想象力,主动出击,走进生活。


责任编辑:七七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第一资讯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 第一资讯网 Copyright©2015 diyizixunwang.com All Right Reserved.